原来成长是为了感受到关系中的爱与被爱
点击上方“静仪文化”关注我们
记得我第一次选择去上亲子课(现为《如何爱》幸福人生)的时候,是为了改善和妈妈的关系,那个时候,我认为我妈妈不爱我,而且内心也是十分讨厌恐惧的,看到她靠近我,后背都会汗毛竖起。
09年到现在,为了修复和她的关系。实则是希望她能够感受到我的痛苦,活在深深的内疚感中。
唯一一次去古老师家时,师母也问过我:你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妈妈上亲子课?我知道这里面肯定有爱的一部分,希望她成长,是不是还有一部分希望她内疚。
师母好厉害,当下就看透了我的心思。虽然当时自己承认了,但并没有停止让母亲感到内疚的念头。
反而变得更加变本加厉,跟她吵架,朝她发泄自己的情绪,把她当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。
不如意就去她吵架,找她的茬。 这样自己所谓的成长几年,妈妈确实改变了许多。
愿意去上课了,关注了许多成长课程公众号,有时我会看到她自己坐在沙发角落里,听手机里的微课。
会感动,也会心酸。尽管我也会表达,妈妈你进步了。
可是我们之间的争吵仍然不断。
我内在的痛苦仍然没有减少。
仍然感受不到内心的快乐,活下去的勇气,希望。
想到自己因为怕疼不敢自杀,而倍感沮丧,失落,与绝望。
尽管我在养育孩子方面有突破,尽力去实践,可自己一点也不享受,看到自己能够做到关注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,内心仍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妈妈,是个坏妈妈。
仿佛我做任何事情,即使能够做到优秀,做出成绩,也是无法让自己开心起来的。
现在我才发现,这多像小时候我和妈妈之间的默契,内在小孩和内在妈妈的模式。
妈妈很少开心,神色暗淡阴沉,目光呆滞逃离。
无论我做什么,为她做什么,她都不开心,甚至会引来谩骂和羞辱。
这么多年,我始终在讨好,取悦妈妈,试图让她发现我,开心起来,把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那种妈妈。
包括自己去上成长的课,跟她分享自己的收获,发现。
而我却一次又一次经验到内心的孤单,绝望与痛苦。羞耻,愤怒,无助。这些内在的情感与感受压抑着自己透不过气。
特别希望能够有个出口把这些感受排出去,排的干干净净,永远都不要跟自己有关系。
正如母亲一样,我处理内在感受的方式,也是不断的隔离,或者向外推。
抱怨,指责他人,扮演受害者就成了自己生活的常态,尽管我说自己在成长,愿意为自己内在的感受负责任。但这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,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如此。
有时候自己会非常迷茫,不知所措,问自己为什么要成长,就为了能够让自己理直气壮的把情绪推给妈妈,跟她吵架?
就为了让自己了解到自己有多惨?有多糟糕?多痛苦?多不开心嘛?
这难道就是自己成长的目的?
难道我别无选择了嘛?这就是我的人生?
开始反思,重新思考,反省自己对于妈妈的态度。带着觉知去观察她,观察自己。
尤其是情绪非常激烈的时候,去体会内心的感受,很痛,很疼,会留好多眼泪。
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对于妈妈的爱与依恋,理解了自己去讨好取悦她,背后的需要感受,我多么爱她呀,多么希望能够跟她非常亲密的依偎在一起,“品尝”妈妈的味道。
我有多么希望能够从她的目光中看到我的存在,包含着温柔与祝福。
而在努力尝试得不到之后,内心的悲痛与忧伤。
也去体会自己做为成年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,经济紧张,婚姻关系,家庭模式,婆媳关系,等各种方面的压力,体会内心的沮丧感与焦虑。
突然发现自己懂了。明白妈妈为什么那么不开心了。
因为她内心中有太多的委屈,痛苦是她无法处理,表达出来的。
但是她渴望被理解,渴望被看见,渴望能够有人对她说,这不是她的错。
也明白了自己想要去成长的动力。
我希望有一种语言,方式能够把让内心感受到痛苦的人,感受到被爱与尊重。
今天,妈妈在厨房做饭,我在房间听课,孩子们在房间玩耍。
往常看到她在厨房做东西,我会很生气,跳脚跟她吵架,觉得是她的包办,大包大揽,养成了自己的惰性,现在还需要自己的妈妈照顾,我自己是能够照顾自己的。
这一次,我非常愉悦的发现,哦?原来我妈妈很喜欢做东西给她的孩子们吃,而且这件事一做,就做了几十年,从来没有厌烦过。
即使她的孩子已经有三十几岁,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。她仍然如此喜欢做这件事。
那一刻自己的内心是充满喜悦,快乐与满足的。
而且吃饭的时候,她知道我喜欢吃的菜,还会特意告诉我这道菜的做法。告诉我,她走了,我想吃就可以自己做了。
原来成长是为了感受到关系中的爱与被爱。
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爱。
《如何爱》幸福人生 工作坊
关于原生家庭
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系就要难处理一些,因为我们从小到现在,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,在很长的时间里面,有爱,有伤害,有责任等等等等,这个关系是最难处理的。
有一种叛逆,叫“老叛逆”,基本结婚以后有了依靠才敢反对父母,这种叛逆因为压抑的久,所以可能非常的“疯狂”。父母一句话,有时候就已经怒不可遏了,其实,哪个孩子的内心里会真的不希望好好跟父母在一起呢?
在这个接纳的课堂里,古峰老师会教我们如何处理从小到大积压的情绪,并且通过案例和互动体验到父母愤怒背后的爱和无奈。“我不好”,“我没用”,“我太笨了”,“我是多余的”,“没人爱我”......把从父母那里认同来的标签,一个个撕掉,人生变得轻松自在,与家人相处也没有了那份积怨导致的种种挑剔不满。
与父母或者公婆同住,育儿理念不一致的困扰也会导致夫妻关系不和,从而影响孩子的性格,不让原生家庭的影响代代相传,改变从自我成长开始。
工作坊还学什么?
点击链接获取详情
其他学员分享:
亲子沟通 | 情商管理 | 家庭关系
个人成长 | 生命探索
我们走在致力于探索“自我”和 创造“家庭和谐幸福”的道路上!
静仪文化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